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,作为万物之灵的人,谁都想活得健康、潇洒,度过幸福而短暂的一生。但疾病往往悄悄缠身,使人感到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痛苦和人生旅途的艰难,有的人因此而英年早逝,有的成了长期"专职"病患者,给家庭、社会增加负担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疾病谱也越来越宽,新病、奇病、时代病、富贵病不断袭来,经常困惑着现代人。人们在与疾病不断抗争中,慢慢地认识到健康不单纯是肉体无痛无病,还与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,而是身体、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。因此,追求真正的健康需要做到:身体健康、心理平衡、社会健康和道德健康,综合起来叫身心健康。
一. 生活回归伦理,重新找回健康
1.养生先养德
孔子提出“德润身”,“大德必得其寿”,“仁者寿”,“修以道,修道以仁”等观点。所言“仁者”,即道德高尚之人。“寿”则有两层含意: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;其二是“死而不亡谓之寿”。也就是说,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,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,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。
老子主张“少私念,去贪心”,认为“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”。一个在物欲上贪得无厌的人,必然会得陇望蜀,想入非非,甚至损人利己,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,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。
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写道:“性既自善,内外百病悉不自生,祸乱灾害亦无由作,此养性之在经也。”“德行不克,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。”大意是说,能保持心性善良的人,不容易生病,也不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侵害,所以道德修养才是养生的根本。而德行不好的人,即便服用金丹玉液也无法延长寿命。
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专家对二千七百多人进行跟踪调查,研究人员发现,一个助人为乐、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,其预期寿命显著延长,男性尤其如此。相反,心怀恶意、损人利己、不容他人的人,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一点五至二倍。这恰好印证了孔老夫子之言:「大德必得其寿。」孔子此语是不是他进行研究的结果,我们无从考证,但现代科学确实证实了这一点。
热心助人、好善乐施、心胸宽广者,由于他们常常给人以温暖,因而使自己始终沉浸在他人的感激和尊敬的氛围之中,进而不断缓解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时遇到的焦虑和不安情绪,良好的心境使他们始终处于快乐和幸福之中。社会心理学家认为,一个人心中充满友善,多做好事,就会使自己內心充满幸福和愉悅之情,呈現在眼前的时时刻刻都是阳光明媚的美好情景,会使自己对未来信心百倍,身体免疫力明显高于一般人。
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德全而不危”。伦理道德也与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,根据中医五行分类,仁对应肝,义对应肺,礼对应心,智对应肾,信对应脾。不仁则肝经易阻,引起肝经对应的疾病(要孝顺仁爱)。不义则肺经肺经易阻(要舍弃小“我”,不要悲忧),不礼则心经易阻(要做好五伦关系),不智则肾经易阻(应避免邪淫),不信则脾经易阻(要诚信宽容)。中医博士彭鑫医师在近年的临床中诊治了大量的患者,已经有很多医案,例如特别容易计较的人肠胃不好,怨气伤身。心胸狭窄不仁慈的人易患肝病等。当今社会浮躁、自私、贪婪、冷漠等不良风气及行为的确值得我们深思,浅则危害自身健康,深则危害社会国家。
2.心身疾病先调心
古往今来人们发现心因性疾病与个性有以下关系:经常有压抑愤怒的情绪、易激动、有好高骛远的抱负的人易患高血压;急躁、忙碌或好静、善于适应环境,情绪深沉的人易患心脏病;抑郁、强迫性格、顺从、心胸狭窄的人易患结肠炎;情感容易压抑,依赖性强、精神不易放松的人易患溃疡病;过分依赖,幼稚,情感表现模棱两可的人易患哮喘;固执,好斗,嫉妒倾向,谨小慎微的人易患偏头痛;习惯于自我克制、内向、情绪压抑,多思善感的人易 患癌症。
调心(调整不良情绪)的法则:
1.能量排泄法:各种不良情绪会产生一种能量,它会不断地积累,应及时予以宣泄,否则,积累时间越长,后果越严重。对不良情绪所产生的能量可用各种办法加以调整。例如,当生气和大怒的时候,可以拿起锄头到地里去锄地,可到外面跑步,也可到空旷地方去大吼几声,这些方法都可以把气排出来。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曾这样劝告人们:“当你暴怒的时候,在开口之前把舌头在嘴里转上10圈,这样怒气就减了一半。”在西方发达国家,近年来兴起了一个新的行业,叫做“运动消气中心”。这是运动心理学家设计的一个密闭的容器,上、下、左、右铺满了海绵,任人们在其中摸爬滚打,纵横奔驰。有专人教你如何大喊大叫,扭毛巾、打枕头、捶沙发、做消气操,保证你满腹怒气而来,轻松愉快而走。在西方国家,这个行业非常兴隆,仅法国巴黎就有上百家,日本也有“出气商店”。
2.语言暗示法: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。语言暗示对人的心理乃至行为都有着奇妙的作用。当不良情绪要暴发或压抑的时候,可以通过语言的暗示作用,来调整和放松心理上的紧张状态,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。当你发怒的时候,可以用语言来暗示自己:千万不要发怒,发怒既伤自己,又伤别人,还解决不了问题,发怒是无能的表现。缓一缓 再生气 想一想 再行动这样就会使不良情绪得到缓和。达尔文说过:“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。愤怒是以愚蠢开始,以后悔告终。”清朝民族英雄、禁烟功臣林则徐脾气很大,他为了控制自己的怒气,在中堂挂了“制怒”两字的大条幅,以便随时提醒自己。
3.请人疏导法:心理学家认为,人的情绪受到压抑的时候,应把闷在心里的苦恼倾倒出来。如果强行压抑不良情绪外露,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。尤其是性格内向的人,光靠自我的控制、自我调节还是不够的,可以找到亲人、知心朋友、好心人、明白事理的人或自己信赖又善于开导人的人,把自己的心事向他倾诉,求得别人的帮助和指点。
4.自我反思法:让自己经常记住:不要让污浊的,丑陋的,甚至是罪恶的东西污染与破坏你的心灵,人之心田如同居室房间,有低俗高雅之分,有污浊清爽之别。故需经常清扫,整理,布置,清除污染心田之污秽,丢弃烦杂之废物,也就是说,要让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,就要经常耕耘自己的心田,除去昨日的杂草,清理积压的污染物,让心田纯正,永远散发着陶冶人的清爽与香气,方可气平神清,这也需一点一滴,一步一步来,坚持时日,成为习惯,必见成效。特别是“要活好当下。” 要重视拥有的今天,让自己今天平安,化解烦恼,化解困境,安度今天。你想过吗?就在今天,有多少人遭遇车祸,有多少人因各种原因离开人间,又有多少人成为残疾,又有多少人送进医院,又有多少人身处灾区,又有多少人在贫困中煎熬……。对这些我们已习以为常,若你稍加思考,你就会惊悟:他们真不幸,我还在,我平安,我幸福,还斗什么小心眼,吵什么架,生什么气,我要珍爱生命,珍爱家人,珍爱朋友,珍惜今天,我要努力作为,绝不游戏今天。因此,我们只有活好了今天,才会拥有明天。
综上所述,人们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,绝对不能忽视心理健康以及道德伦理健康。只有时常自省反思,保持一颗善良清净的心,增强道德品质的修养,才能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。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古代圣贤的经典,并从中吸取智慧和精华,格物致知、正心诚意、修身齐家来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走向和谐,身心获得和谐,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境界得以提升。
信息来源:朱斐